top of page

十字韌帶受傷就是世界末日嗎?


當身體某部分結構,例如十字韌帶受損時,許多人都會感到恐懼與沮喪,認為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傷害,甚至覺得生活質量將因此永久下降。


然而,根據我多年來的觀察以及不同的研究結果均顯示此並非事實。結構受損的部位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到“原裝”的狀態,但透過人體本身自帶的適應能力,再加上科學化的復健訓練以及正面的心理態度,我們不僅可以重新恢復功能,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受傷前的身體狀態。


結構受損後,身體會自動開發新的動作模式

結構受損後,身體確實已經並非原始的狀態,追求要「回復」至原本的硬件狀態也並不合理。


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功能的減弱或喪失。可以把人體視為一個智慧的系統,會根據新的條件自動開發替代性的動作模式來應對挑戰。例如,當膝關節前十字韌帶(ACL)受損後,即使手術修復或選擇非手術治療,身體依然會透過神經肌肉系統的重新編程,尋找新的方式來維持穩定性與功能性。


研究指出,功能穩定性並不完全依賴於結構的完整性,而是來自於身體肌肉之間的動態控制能力。透過適當且循序漸進的訓練,許多ACL受損或重建患者能夠在新的身體條件下找到平衡,繼續進行跑步、跳躍等高強度活動,繼而重返運動比賽。



利物浦隊長Van Dijk 2020年同樣受到ACL傷患,現在已經全面復出且持續維持高水平表現
利物浦隊長Van Dijk 2020年同樣受到ACL傷患,現在已經全面復出且持續維持高水平表現


復健訓練的核心:發展新的動作模式

復健的本質並非單純恢復受損部位的功能,而是幫助身體學習如何在新的條件下運作。這種過程可以被視為一種“重新教育”,目標是發展出新的動作模式,讓患者能夠重新適應生活或運動需求。


例如,針對ACL重建的患者,復健訓練不單專注於增強膝關節的力量與穩定性,還包括針對全身運動模式的調整,如步態訓練、單腳跳測試,以及動態穩定性訓練。這些訓練不僅提升了患者的身體功能,也降低了二次受傷的風險。


此外,心理層面的復健同樣重要。許多患者因害怕再次受傷而不敢進行高強度活動,因此復健過程中需要幫助患者重建信心,克服對運動的恐懼。


手術只是第一步,訓練是關鍵

即使手術成功修復了受損結構,這僅僅是恢復過程的起點。手術無法直接恢復受損部位的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也無法自動讓身體恢復協調性與控制力。這些能力需要透過後續的訓練來重建。


例如,術後的膝關節可能會因長時間的固定或肌肉萎縮而喪失部分感覺與控制力。針對這些問題,復健計劃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本體感覺訓練:透過平衡板、單腳站立等訓練,幫助重建關節的感覺與反應能力。

  • 肌力與耐力訓練:強化受傷部位及其周邊的肌肉,提供額外的穩定性。

  • 協調性與動作控制訓練:改善多肌肉群之間的協作,讓動作更加流暢與精確。

這些訓練不僅能讓患者恢復功能,還能幫助他們重新掌控自己的身體。



透過訓練重新建立本體感覺非常重要
透過訓練重新建立本體感覺非常重要


急停轉向訓練是另一個膝關節復健訓練重點
急停轉向訓練是另一個膝關節復健訓練重點

關於ACL 術後訓練的個案分享,可以閱讀我早前寫過的文章。


受傷後的潛力:比受傷前更強大

許多人會認為,受傷後的身體永遠不可能回到巔峰狀態。然而,研究與臨床經驗表明,透過正確的訓練與心理調整,受傷者可以發展出比受傷前更好的身體素質。


例如,一些ACL重建患者在術後的復健過程中,建立了更強的下肢肌力、更好的動作控制,以及更高的耐力。這些改變不僅讓他們能夠恢復運動能力,還幫助他們在運動表現上超越過去。


此外,受傷後的康復過程往往讓患者更加重視身體的保養與訓練,這種意識的提升也有助於他們在長期內保持更健康的體態與更高的運動表現。


受傷並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結構受損後,身體的確無法回到“原裝”的狀態,但這並不代表世界末日。透過適當的復健訓練與心理調整,我們可以幫助身體開發新的動作模式,重新適應生活與運動需求。更重要的是,受傷後的康復過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去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發展出更強大的能力。


受傷是一次挑戰,但同時也是一次成長的契機。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方式面對,結構受損不僅不會成為阻礙,反而可能成為我們追求更高目標的起點。



除了個案分享外,可以到《真實學員分享》欄目閱讀我的學員 Teddy Yu 分享關於ACL術後訓練的感受,她現在已經可以正常運動,享受運動的樂趣!


  1. 如果你想加深對結構與功能的了解,歡迎參加由我與 Dr Alex Chan 舉辦的《膝關節解剖與傷後回場工作坊》,會為大家詳細剖析膝關節解剖學,以及下肢功能相關的資訊。

  2. 如果大家受傷患困擾,想擺脫傷患,重投賽場的話,歡迎填寫google form 預約訓練。我會透過針對性訓練幫助大家解決問題,重新享受運動的樂趣!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