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提到受傷的部位,膝關節肯定是名列前茅。然後當聯想到膝關節部位,相信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前十字韌帶以及半月板。
雖然好多人都聽過半月板傷患,但大家又是否了解半月版的功能,以及如何與周邊肌肉合作穩定膝關節?
本文將探討半月板的功能,以及為大家解析膝關節周圍肌肉的訓練如何有效降低半月板受傷風險,並在傷後復健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半月板的功能
半月板是位於膝關節內的纖維軟骨結構,由內側半月板(C形)與外側半月板(O形)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
負重分散與壓力吸收:減少股骨與脛骨的直接接觸壓力,防止軟骨過度磨損。
穩定膝關節:在旋轉與側向應力下提供穩定性,防止關節脫位。
關節潤滑與營養供應:分佈滑液,促進關節表面的潤滑與營養供應。
動態適應性:在膝關節屈伸與旋轉過程中進行移動,適應複雜的關節運動模式。
內側半月板圓周較大,呈C形;外側半月板圓周較小,呈O形
二、甚麼是膝關節的動態平衡?
膝關節動態平衡是指膝關節在靜態站立、行走、跑步、跳躍等動態活動中,能夠維持穩定且協調的運作。這種平衡狀態需要關節結構的完整性與周圍肌肉、韌帶、本體感覺的協同作用。動態平衡的核心在於膝關節能夠即時應對外力或內部壓力變化,並通過肌肉力量與神經控制來穩定關節,避免過度移位或受力不均。
膝關節動態平衡的缺失,可能導致關節面壓力分佈不均,使半月板承受過大的剪切力或壓縮力,增加損傷風險。例如,在運動中,突然的方向改變或旋轉動作若缺乏肌肉的穩定支持,可能導致膝關節失穩,進而引發半月板撕裂或其他結構損傷。因此,動態平衡不僅是膝關節健康的基石,也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目標。

三、維持膝關節動態平衡對降低半月板受傷風險的幫助
膝關節的動態平衡是指膝關節在靜態與動態活動中,能夠穩定且協調地運作。這種平衡主要依賴以下因素:
關節結構穩定性:包括半月板、韌帶與關節囊的完整性。
肌肉力量與控制:膝關節周圍肌群的協同作用。
本體感覺:膝關節內的感覺受器能即時傳遞位置與壓力變化訊息,幫助調整運動模式。
當動態平衡被破壞時,半月板將承受更大的壓力與剪切力,增加受傷風險。例如,肌肉力量不足或失衡可能導致膝關節的異常應力,加速半月板退化或撕裂。
四、有機會影響膝關節動態平衡的肌肉
以下是影響膝關節動態平衡的關鍵肌肉及其功能:
1. 股四頭肌(Quadriceps)
功能:膝關節伸展、穩定膝蓋前方。
重要性:減少膝關節的剪切力,分擔半月板壓力。
2. 膕繩肌(Hamstrings)
功能:膝關節屈曲、穩定膝關節後方。
重要性:與股四頭肌力量平衡是膝關節穩定的關鍵。
3. 腓腸肌(Gastrocnemius)
功能:跨越膝關節與踝關節,協助膝關節穩定。
重要性:在負重活動中減少膝關節後方壓力。
4. 鵝足肌群(Pes Anserinus)
組成:縫匠肌(Sartorius)、股薄肌(Gracilis)、半腱肌(Semitendinosus)。
功能:穩定膝關節內側,減少內側半月板壓力。
5. 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 Lata)與臀中肌(Gluteus Medius)
功能:控制髖關節穩定性,間接影響膝關節的力線。
重要性:減少膝關節因髖關節內收或內旋失控而產生的異常應力。

五、傷後復健的重要性
半月板損傷後,復健的核心目標不僅是恢復膝關節的活動範圍(ROM)與減少疼痛,更重要的是重塑膝關節的動態平衡。動態平衡的恢復能有效減少再次受傷的風險,並提升膝關節在日常活動與運動中的穩定性與功能性。
重塑膝關節動態平衡的重要性
半月板的損傷通常會導致膝關節的穩定性下降,影響肌肉與韌帶的協同運作,進而破壞動態平衡。若不針對動態平衡進行訓練,即使半月板結構的損傷已經癒合,膝關節仍可能因為穩定性不足而承受異常壓力,導致二次損傷或其他關節問題。因此,在復健過程中,除了恢復肌肉力量外,還需特別關注膝關節在動態活動中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重塑膝關節動態平衡的方式
本體感覺與平衡訓練
透過單腳站立、平衡墊訓練或不穩定表面的動作,提升膝關節的本體感覺與反應能力。
例如:單腳站立時進行輕微的負重移動,或在平衡板上模擬動態活動。
閉鏈運動(Closed Kinetic Chain Exercises)
閉鏈運動能模擬日常活動中的動作模式,增強膝關節穩定性與力量。
例如:半蹲、坐姿腿部推舉或橋式運動,這些動作能同時激活多個肌群並減少對半月板的直接壓力。
多角度功能性訓練
在不同方向與角度下進行動作訓練,強化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協同作用,恢復膝關節應對多方向應力的能力。
例如:側向步伐訓練、旋轉式深蹲或側向跳躍。
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訓練
強化股四頭肌、腘繩肌、臀部肌群等關鍵肌肉,並改善其延展性,確保膝關節在活動中能保持穩定與靈活。
例如:腿部伸展機訓練、腘繩肌拉伸與臀部強化動作。
動態穩定性與抗旋轉訓練
訓練膝關節在快速變向或旋轉動作中的穩定性,減少剪切力對半月板的損害。
例如:使用藥球進行單側旋轉投擲,或進行抗旋轉的核心訓練(如抗旋轉拉力帶訓練)。
結論
半月板在膝關節的功能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協同運作則是保護半月板、減少受傷風險的關鍵。針對股四頭肌、腘繩肌、腓腸肌等肌群的功能性訓練,不僅能強化膝關節的動態平衡,還能有效促進半月板傷後的恢復。對於健身教練、瑜伽教練、物理治療師與運動治療師而言,設計科學且個性化的訓練計畫,將是提升運動表現與保護膝關節健康的關鍵所在。
明白大家很難透過文章理解半月板的機制以及傷後復健的方式,如果想知道更多,歡迎參加由我與 Dr Alex Chan 舉辦的《膝關節解剖與傷後回場工作坊》,會為大家詳細剖析膝關節解剖學,以及傷後復健的資訊。
如果大家受傷患困擾,想擺脫傷患,重投賽場的話,歡迎填寫google form 預約訓練。我會透過針對性訓練幫助大家解決問題,重新享受運動的樂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