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專業的其中一個面向,就是透過持之而恆的刺激,達致身體功能上的改變。
但有時候同一套訓練方式,套用到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效果。甚至乎有些動作,某些人可以輕易做到,某些人卻無論如何都做不到。
到底應該如何去理解這種現象?
能否做的得到一個動作,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動作控制上的缺失(軟件),也有可能是結構上的限制導致做不到某些動作。(硬件)
人體是一個高度複雜且精密的系統,一個動作的產生是不同系統互相協調之後的結果,結構與動作控制能力之間也會相互影響。
結構決定了功能的潛力,而功能反過來也會塑造結構。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向,都可能影響對人體運動表現或復健訓練的理解。
1. 人體結構對功能的影響
人體的排列、結構以及韌帶是否完整,直接影響關節的穩定性與活動度,而這些要素又決定了肌肉的徵召模式及力量的輸出能力。
例如,關節的排列是否在解剖學上的「中立位」會影響肌肉的張力分布和協同作用。若關節穩定性不足,肌肉可能會過度補償,導致力量輸出效率降低,甚至引發二次損傷。
以膝關節為例,若前十字韌帶(ACL)受損,膝關節的穩定性會顯著下降,導致股四頭肌與腘繩肌的協調性變差。這種結構上的改變不僅影響膝關節本身的功能,還可能進一步改變髖關節與踝關節的動作模式,形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2. 人體功能對結構的影響
身體的使用習慣與動作模式會對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長期不良的動作模式可能改變肌肉的張力分布,進而影響骨骼排列,甚至改變骨骼形狀。
例如,長期不對稱的運動習慣可能導致骨盆偏移或脊柱側彎,這些結構上的改變會進一步影響關節的穩定性與活動度。
此外,肌肉的過度使用或不足使用也會導致結構上的適應性改變。肌肉的張力失衡可能使關節處於非中立位,進而增加磨損的風險。例如,經常低頭看手機的人群,頸椎前屈的姿勢會增加頸椎的壓力,導致頸部結構的退化。

3. 結構與功能:不可分割的整體
當你從兩個角度去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結構與功能之間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在評估或干預人體動作時,僅考慮一個方向都可能會出現盲點。
例如,單純強調肌肉力量訓練而忽略關節的排列與穩定性,可能會導致短期內力量提升,但長期卻可能增加受傷風險。
同樣地,僅關注結構而忽略功能的訓練,也可能導致動作表現的停滯。
4. 實際案例分析:前十字韌帶損傷的影響
以前十字韌帶損傷的球員為例,若未進行理想的復健訓練,傷側腳的穩定性會明顯下降。這種結構上的不穩定性會影響球員的動作模式,例如跳躍與落地時的力線分布不均,進而增加再次受傷的風險。此外,功能上的改變也可能導致結構的進一步損傷,例如膝關節軟骨的過度磨損或半月板的損傷。
然而,若能在復健過程中同時關注結構與功能,透過穩定性訓練、動作模式重建以及力量訓練,便能有效降低二次受傷的風險,並恢復運動表現。

無論你是進行甚麼類型的動作訓練(運動表現、復健訓練、瑜珈、普拉提等等),都建議要同時考慮結構與功能的雙向關係,並且以此為基準進行評估與干預。
當你能夠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才能避免盲點,才能更完整地解決問題。
當你手上只有槌子,看到甚麼都是釘子。最起碼都要有不同的工具,才能盡可能解決問題。
如果你想加深對結構與功能的了解,歡迎參加由我與 Dr Alex Chan 舉辦的《膝關節解剖與傷後回場工作坊》,會為大家詳細剖析膝關節解剖學,以及下肢功能相關的資訊。
如果大家受傷患困擾,想擺脫傷患,重投賽場的話,歡迎填寫google form 預約訓練。我會透過針對性訓練幫助大家解決問題,重新享受運動的樂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