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甚麼我越運動得多關節就越容易受傷?談動作多樣性如何影響運動表現與傷患預防


近期在 FRSAHK 的文章中,我探討了為甚麼即使不打網球,也會出現網球肘(外側手肘痛)的問題。這個現象並非僅限於家庭主婦,許多從事其他運動的運動員也面臨類似的情況。


最近,我接觸到幾位進行上肢運動(如網球、排球、羽毛球)的運動員,他們反映主力手的肩膀不僅穩定性較差,甚至比非主力手更容易感到疲勞或無力。


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本文將從動作多樣性(movement variability)的角度,探討這一現象的成因與對策。


甚麼是動作多樣性?


動作多樣性是指在執行相同任務時,每次動作都會因環境、疲勞程度或任務目標(如來球位置或擊球方向)的不同而產生些微差異。這種現象在科學界被稱為動作變異性(movement variability)。


科學家 Bernstein 曾用「無重複的重複」(repetition without repetition)來形容這一現象,強調即使是熟練的運動員,在經歷數萬次專項動作訓練後,每一次的動作仍然會因外部條件的影響而略有不同。這種變異性既是我們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是運動表現與傷害風險的關鍵。



經典圖片,鐵匠揮動鐵鎚無數次,但每次都可能會不同
經典圖片,鐵匠揮動鐵鎚無數次,但每次都可能會不同


就算選手訓練基礎動作無數次,動作依然會略有不同
就算選手訓練基礎動作無數次,動作依然會略有不同

在運動中,上肢的發力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僅依靠手腕發力

  2. 手腕與手肘共同發力

  3. 手腕、手肘與肩膀協同發力

  4. 手腕、手肘、肩膀與軀幹整體發力

理論上,最理想的發力模式是第(4)種,因為它能有效分散負荷並產生更大的力量。然而,在比賽或訓練中,運動員可能因疲勞或環境限制,不得不採用第(2)或第(3)種模式來完成動作。



理想情況下當然時用全身發力,但許多時候由於情況所限而未能充分使用軀幹發力
理想情況下當然時用全身發力,但許多時候由於情況所限而未能充分使用軀幹發力


動作多樣性帶來的挑戰


不同的發力模式雖然能幫助運動員應對比賽中的多變情境,但也可能帶來以下問題:

  1. 關節負荷增加:某些模式可能對特定關節產生過大的壓力,導致疲勞或潛在傷害。

  2. 力量不足:非理想模式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力量,影響比賽表現。

  3. 發力模式受干擾:頻繁使用非理想模式可能導致運動員無法回到最佳的發力模式。


因此,當肩膀被迫成為主要發力點時,肩關節的穩定性可能會下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運動員在日常動作中感覺主力手較強,但在舉重等高負荷動作中卻更容易感到吃力。


呢個情況亦都解釋點解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情況,就算唔係網球運動員,都會有「網球肘」的情況,可能就係因為經常被迫使用不合理的方式擊球,或者你的訓練方式不足以應付所面對的情況。


啟示與應對策略


因動作多樣性而帶來的關節負荷是運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尤其是在比賽中,運動員無法每次都採用理論上最理想的動作模式。因此,我們需要採取以下方法來應對:

  1. 增強全身肌力:透過全面的力量訓練,提升身體對不同動作模式產生的負荷的耐受力。

  2. 多角度練習發力:設計多方向、多角度的訓練,讓運動員在不同情境下都能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案」。

  3. 提升關節穩定性:特別針對肩關節進行穩定性訓練,確保其在高強度或快速變化的情境中能夠維持穩定,進而提升發力效率。


結語


運動表現訓練並非單單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力量更強,而係教導大腦如何聰明地運用身體去解決面前的動作問題。


當身體的可動性越多,大腦有更多的組合方案去解決問題時,就會發現身體越協調,係場上越得心應手。


相反,假如身體的可動性不多,身體被迫要以不理想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時,可能就是帶來傷患的原因之一。


身體越多選擇,運動場上就越自由。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大家更多的思考運動動作,以及運動傷害預防的思考。


如果想要嘗試有針對性的運動表現訓練,提升運動表現,歡迎填寫google form預約訓練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