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教KTA課程嘅時候,有參加者向我反映,學過不同嘅課程同技術去調整身體,但感覺唔識點係日常工作運用出黎。
我嘅答案係,重點唔係你要用咩技術,係你眼前嘅學員需要解決咩問題,然後你識嘅技術同知識可以如何解決佢所面對嘅問題,並且了解你嘅調整嘅end-goal係甚麼。 —— 教練嘅工作重點在於訓練,在於提升學員嘅身體質素同運用身體嘅能力。調整類嘅知識同技術,都係為左呢個目的而服務。
首先,每個教練都應該有自己的SOP,即係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即係每個學員黎到,都會做的流程。比如我嘅做法,就會係根據學員嘅問題,或者本身預定要做嘅訓練動作進行針對性的熱身,包括核心、髖關節、肩胛骨穩定度活動度熱身,然後再開始訓練。 相信大部分嘅教練都係做類似的流程。
咁學到的技術幾時用出黎?答案就係當學員根據流程做然後遇到問題的時候,所以調整嘅end goal就係為左令到學員可以繼續進行訓練流程。
例如本身今日嘅課表需要做深蹲,然後學員係做深蹲熱身時有hip shift嘅問題,所以教練處理問題嘅end goal就係解決hip shift問題。 Hip shift問題可以源於關節活動度不足、盤骨歪斜、核心不穩定,也可以是以上皆是。
教練可以選擇以FRC/Stick mobility去處理關節活動度嘅問題,令到深蹲更加暢順;可以以ID/DNS嘅principle做核心肌群,髖關節嘅調整動作;亦可以NKT去搵出肌肉代償關係並加以處理。 好多時候,同一個問題有多於一個解法。但重點係,呢啲解法都係為左令學員安全去做深蹲去服務,然後再繼續progressive overload,去加強度,以不同嘅方法去刺激身體以做成adaptation。
咁點解好多人唔能夠係日常工作運用所學嘅技術?其中一個重點係大家對自己所用嘅技術,對學員要做嘅動作,以及對人體動態都唔夠了解,另一個原因都係唔知點解要做調整。 所以答案就係先深入了解訓練動作同自己嘅SOP,然後再根據教授訓練動作時會遇到嘅問題去搵方法解決,即係去熟習深蹲、硬拉,或者你想教嘅任何動作所用嘅肌肉同關節動作,而唔係盲目目的咁學,咩出名就去學咩。
身體調整可以係一個無底洞,不同嘅手法都可以對身體產生影響,都可以有不同程度嘅「好轉」。但係點樣先為之夠用並且可以開始訓練?當你對自己要教授嘅動作有足夠了解之後,應該就會有答案。 另外,如果學員有身體其他部位不適係你嘅訓練唔能夠處理的話,建議都係將佢哋refer比相熟嘅專業人士處理。專業之間互相協助,先係對學員更理想嘅做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