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樂於見到業內人士越黎越熱衷於上堂進修,報讀好多不同嘅課程。呢篇文章亦都係分享我對報讀課程嘅睇法,亦都即係文章嘅標題:上堂除左去學知識,更重要係學老師對知識嘅理解同應用嘅經驗。
當上過好多不同嘅課程之後,會發現其實好多不同嘅課程嘅內容都一定有重複嘅地方,主因係因為好多課程都係基於事實知識所發展出黎。但係,唔同嘅老師對於事實知識都可能有唔同嘅見解,然後發展出不同嘅系統。
唔同嘅原因可能係切入點唔同、職業背景唔同、面對嘅客人群體唔同等等。
當我地去上一個課程嘅時候,事實知識可能係最唔重要嘅一環,因為好多係自己睇參考書同埋自己google 可以搵到出黎嘅知識,當然,課堂講一次可以省卻好多搵資料嘅功夫,但都係花小小時間可以做到。
比較重要嘅,應該係授課人對於特定知識嘅理解同埋應用嘅經驗。
———
舉個簡單例子,連結肩胛骨嘅肌肉同功能包括:
🔹前鋸肌:前引、上旋、下旋
🔹提肩胛上肌:上升、後縮、下旋
🔹上斜方肌:上升、上旋
🔹中斜方肌:後縮
🔹下斜方肌:下沉、上旋、內收
🔹菱形肌:後縮、下旋
🔹胸小肌:前引、下沉、下旋
以上係屬於事實知識,打開大部分嘅參考書都會搵到以上嘅資訊。
———
咁理解同應用經驗包括咩?
前鋸肌:因為上肢最重要嘅功能係係額狀面活動(肩胛骨嘅額狀面,即係前引後縮),而前鋸肌係最重要嘅額狀面肌肉。
另外,前鋸肌連結住腹外斜肌,所以前鋸肌係上肢同核心肌肉連結嘅關鍵。如果上肢投擲動作想發揮出最大力量,前鋸肌嘅控制係重中之重。
會由胸小肌取代黎做前引功能,有機會導致圓肩。
肩胛骨處於一個前鋸肌唔適合發力嘅位置,常見嘅問題係矢狀面(上升或下沉)影響額狀面活動,亦都即係提肩胛上肌同上斜方肌比較活躍。
可能係由於肋骨外翻,導致肩胛骨唔能夠係理想嘅軌跡移動。
另外,肋骨外翻會導致頸部肌肉代償核心肌肉進行呼吸,而過度活化嘅頸部肌肉會抑制下斜方肌。係無抗衡嘅情況下,肩胛骨就會傾向向上升起。
1️⃣觀察呼吸,確認呼吸時肋骨動作是否理想。
2️⃣觀察肩胛骨動作,睇下做額狀面動作時係咪會受限制,身體優先進行矢狀面動作。
3️⃣進行發力測試,測試上肢能否係額狀面發力。
1️⃣進行呼吸訓練,調整肋骨附近肌肉的張力。
2️⃣伸展上斜方肌/提肩胛上肌,再訓練下斜方肌。
3️⃣訓練額狀面發力能力。
更加進一步嘅經驗傳授,仲包括:
🔹教授咩動作可以更好咁調整張力
🔹點樣給予訓練口令
🔹進行動作訓練時應該觀察邊啲部位
🔹點樣安排進階退階動作同邏輯思考
事實知識唔難理解,只需要背誦。但思考邏輯同經驗分享、遇見過嘅問題等等先係大家應該帶走嘅寶貴財富。因為前者就算你識得再多,企係學員面前你都唔知可以點樣應用;只有後者先可以令你學識點樣實際操作。
咁樣講唔係要大家唔理事實知識,缺少事實知識大家連開始思考都做唔到。但大家係上課嘅時候,都不妨少抄筆記,而係嘗試跟上老師嘅思路去理解知識,同增取機會應用,先係更好嘅學習方法。
即使你已經係其他嘅課程上學過類似嘅知識,但係聽不同老師嘅教授,由一個新嘅角度去理解,都可能會有新嘅領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