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Performancefix

好感力 - 讓人自然而然喜歡你的超能力

呢本書嘅書名驟眼睇就好似係一本點樣令別人鍾意自己嘅書,但實情係一本教大家點樣接受自己嘅書。


當一個人開始接受自己,拋開偽裝,就會變得越黎越「真實」。而「真實」就係獲得好感度的關鍵。


本書嘅上半部都係度探討係社交媒體上嘅行為,點解我地會追求社交媒體上嘅點讚數目呢?作者嘅睇法係呢個係人類大腦自然發生嘅機制。人類傾向去進行「社會比較」,去測量自己係社會中嘅地位。


進行「社會比較」嘅問題在於,大家只會抽取一個單一元素黎進行比較,但有啲時候並唔係一個apple to apple嘅比較。但夾硬要攞某啲標準進行比較的話,總會有輸比人的時候,個人嘅自我價值感就會開始降低。


講到「社會比較」,就需要講到社交媒體。社交媒體可以令到大家更加connect,同時亦都更加令到大家更容易進行社會比較。始終大家都鍾意係fb/ig上話自己過得好好,無人會話自己過得好慘嘅。久而久之,大家都會為左令到自己有更多like,或者炫耀自己生活而行動。


但事實上,呢啲無意識嘅社會比較係無意義嘅:

社交媒體上只係睇到他人係某個瞬間所呈現嘅形象

無法確定社交媒體上見到嘅訊息有幾多代表性

無法確定別人行為背後嘅動機

不清楚自己比較嘅動機


咁應該要點做去提升自己嘅好感度?


——


作者係書嘅下半部給予答案,首先,佢提到好感度嘅定義。


好感度由三個基本特性結合而成:

真實

正向

關聯


簡單啲黎講,就係展現「真實的自己」、展現「正向嘅一面」,展現「與對方有關聯的一面」。


點樣先可以真實同正向?就係同高度嘅自我覺察開始。不同嘅研究都發現「真實」同「高度的自我覺察」有非常明顯嘅關聯。


自我覺察,可以簡單理解為「理解自己」。但其實理解自己並唔係想像中咁容易,因為我地往往高估自己嘅自我覺察能力,而且我地對自己都唔見得誠實。


例如當我地嘗試進行自我分析得時候,最常問嘅問題係:「為甚麼」。但通常得出黎嘅答案都係一個令自己比較好過啲嘅,但同事實未必相符嘅答案。


相對地,如果問嘅答案係:「發生了甚麼事?」,可能就比較有比較準確嘅答案。


咩係「正向感受」?

喜悅

感激

平靜

希望

產生興趣

自豪

覺得有趣

收到激勵

仰慕


要謹記嘅係,唯有係情境當下自然產生嘅正向感受先對人有益。換句話講,呢啲正向感受係無得假扮返黎。


同時,雖然提倡正向感受,但一個正常人係會同時有正面同負面的情緒存在,咁先係「真實」。而比較好嘅方法係採取開放、寬容嘅態度去看待負面情緒。



另外要自我覺察,就需要理解人體嘅行動有兩種模式,分別係「存在模式」同「行動模式」。


行動模式嘅特性係不停思考有咩需要做,去計畫要點樣做。即係幾使坐係沙灘飲緊啤酒,但腦入面思考緊嘅都係同太陽、海風、啤酒等等完全無關嘅事項。


存在模式就係好好體驗眼前嘅事物,即係將注意力擺番係太陽、海風、啤酒。


而進行「社會比較」就係長期處於「行動模式」嘅人會無意識去做的事。如果大家細心回想下,都會發現自己,或者身邊好多朋友都係長期處於「行動模式」當中。


要構成存在模式,需要三個要素:

目標:自己係體驗當下的情境時想達到的目標。

注意力:講注意力放係自己身上,感受自己當下的情緒同想法。

態度:不批判、有耐心、順其自然、接納、放下。


如果大家刻意練習的話,係可以做到係兩種模式中間迅速切換,可以快速將注意力集中係現在正在進行嘅工作。


書中提到一啲可以嘗試嘅,提升覺察力,更容易進入存在模式嘅四種方法:

1. 專注當下

2. 接觸大自然

3. 身心放鬆

4. 以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最後,附上書中一段文字黎作結:

「所謂成長,指的不僅是從青少年變成大人,也是隨著年歲的增長變得越來越有智慧。而智慧的增長指的就是一個人越來越能自我覺察,也越來越能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自己,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永遠是對的,即便在自以為有道理的時候也不輕率地做出判斷;同時還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


呢本係一本值得閱讀嘅好書,特別係對生活節奏急速嘅人黎講,更加值得睇下。

1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